故事的真相
当夜幕降下的时候,白天的景象就退开了,把一切都还原到一个点。孩子躺在床上对你说:“妈妈,给我讲个故事。”这时,你觉不觉得她好像是在说:“妈妈,给我讲一讲人生?”
孩子继续用她对生命的爱满足地回味:“妈妈,后来,白雪公主醒来了吗?”当我们看着她的时候,是不是感到“白雪公主的醒来”对她是多么重要的一刻。
你真的看到事情的真相了吗?你确定你进入了故事的本质中?如果“是”,你就知道卡通的性感妖艳的白雪公主就好是传说中吸走人的意识的妖,她迷惑人们在表面的刺激中满足,却丢失白雪公主最深处的心。她和她看似双生,一个是“真”,另一个却是“假”。
请你用你细腻的灵心来让小孩进入故事吧。“在很早很早以前、、、、、、”是的,你此时的声音被“爱”充满温柔,你高贵的精神回到了那个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空间、没有发生过事情的地方。“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像雪一样白的公主、、、、、、”像雪一样白,感受到了吗?你的心,你此时讲故事的心。每一个声音和文字都被赋予了一个精神。现在你看见这些围绕着你亮晶晶的力量了吗?是!就是这样,你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陌生吗?你从来没有来过,可是,这不是说它不真实、不存在。这就是童话的世界,一个完全可以进入、畅游的世界。绝对是你精神中绝对真实的世界。
把你的担心和顾虑放下来吧,这只是你疲惫的心的习惯。把你外在的形态忘记吧,属于你的表情、动作、声音都通通把它们扔掉。相信你感受到的,你只要轻轻地带着孩子们、感受着他们。
故事结束了,就在这里停下来。要发生的让它自己去发生,我们要做的是休息和忘却。而精神中真理的力量却不因休息和忘却而减弱,就像孩子在成长中每一次淡忘的遇见一样:那朵小小的菊花、那片飘飘的枫叶、那个放屁的甲壳虫、那个路人的亲善、那个老师的抚摸、那一天妈妈讲的故事、、、、、、
教育活动中故事作为手段
在理解了“故事的真相”以后,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在教育活动中故事作为手段:
写故事与讲故事的区别:讲故事的人,面对的是听众,而在写故事的时候,是面对自己。而听故事时,我们依赖讲故事的人,也就是说,是讲故事的人让故事活起来。而在通过书阅读故事时,是读者自己与写书的作者的联系,他感受到的更多是自己。所以,7岁之前的没有与环境断开的小孩更适合听故事,而9岁之后意识到自己的小孩更适合自己看书。看书的过程就是感受自己和发挥意识的过程。
为了这个,让讲故事的人能同感作者的故事,为了,讲故事的人能自由的表达故事,所以,写出来的故事中的语言,是方便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往灵心中再造出影像和感受。然后,再通过这些灵心中再造出的印象和感受来自由发挥地讲故事。
这种适合利用眼睛来接受故事的写作方式,并不适合利用耳朵来接受故事。可见,写故事和讲故事是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
写故事的人没有通过精神在物质中、物质在精神中的观察和体验,就很难把精神具体化,也就很难适合小孩。要不就是说教,要不就是表面。如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才算读懂了童话。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写童话的能力,一方面是语言的变异,语言只是为了意识的交流,甚至只是越来越快捷和提供方便的符号。大部分人感觉不到语言里的精神属性,感觉不到它如同音乐进入灵心深处的力量。因此,也感觉不到精神世界对我们说的话。
故事中的邪恶
孩子继续用她对生命的爱满足地回味:“妈妈,后来,白雪公主醒来了吗?”当我们看着她的时候,是不是感到“白雪公主的醒来”对她是多么重要的一刻。
你真的看到事情的真相了吗?你确定你进入了故事的本质中?如果“是”,你就知道卡通的性感妖艳的白雪公主就好是传说中吸走人的意识的妖,她迷惑人们在表面的刺激中满足,却丢失白雪公主最深处的心。她和她看似双生,一个是“真”,另一个却是“假”。
请你用你细腻的灵心来让小孩进入故事吧。“在很早很早以前、、、、、、”是的,你此时的声音被“爱”充满温柔,你高贵的精神回到了那个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空间、没有发生过事情的地方。“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像雪一样白的公主、、、、、、”像雪一样白,感受到了吗?你的心,你此时讲故事的心。每一个声音和文字都被赋予了一个精神。现在你看见这些围绕着你亮晶晶的力量了吗?是!就是这样,你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陌生吗?你从来没有来过,可是,这不是说它不真实、不存在。这就是童话的世界,一个完全可以进入、畅游的世界。绝对是你精神中绝对真实的世界。
把你的担心和顾虑放下来吧,这只是你疲惫的心的习惯。把你外在的形态忘记吧,属于你的表情、动作、声音都通通把它们扔掉。相信你感受到的,你只要轻轻地带着孩子们、感受着他们。
故事结束了,就在这里停下来。要发生的让它自己去发生,我们要做的是休息和忘却。而精神中真理的力量却不因休息和忘却而减弱,就像孩子在成长中每一次淡忘的遇见一样:那朵小小的菊花、那片飘飘的枫叶、那个放屁的甲壳虫、那个路人的亲善、那个老师的抚摸、那一天妈妈讲的故事、、、、、、
教育活动中故事作为手段
在理解了“故事的真相”以后,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在教育活动中故事作为手段:
写故事与讲故事的区别:讲故事的人,面对的是听众,而在写故事的时候,是面对自己。而听故事时,我们依赖讲故事的人,也就是说,是讲故事的人让故事活起来。而在通过书阅读故事时,是读者自己与写书的作者的联系,他感受到的更多是自己。所以,7岁之前的没有与环境断开的小孩更适合听故事,而9岁之后意识到自己的小孩更适合自己看书。看书的过程就是感受自己和发挥意识的过程。
为了这个,让讲故事的人能同感作者的故事,为了,讲故事的人能自由的表达故事,所以,写出来的故事中的语言,是方便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往灵心中再造出影像和感受。然后,再通过这些灵心中再造出的印象和感受来自由发挥地讲故事。
这种适合利用眼睛来接受故事的写作方式,并不适合利用耳朵来接受故事。可见,写故事和讲故事是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
写故事的人没有通过精神在物质中、物质在精神中的观察和体验,就很难把精神具体化,也就很难适合小孩。要不就是说教,要不就是表面。如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才算读懂了童话。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写童话的能力,一方面是语言的变异,语言只是为了意识的交流,甚至只是越来越快捷和提供方便的符号。大部分人感觉不到语言里的精神属性,感觉不到它如同音乐进入灵心深处的力量。因此,也感觉不到精神世界对我们说的话。
故事中的邪恶
魔鬼的故事就不适合0-7岁的小孩,这时的小孩根据他们天性的特点,他们常常被真、善、美的真实世界所吸引和陶醉。“魔鬼”对于完美的世界来说是没有的。“魔鬼”是人心的“自我”,这对于8岁以后的小孩可以有一点,然后随着年龄的长大,越来越多一些。否则,“魔鬼”在小孩没有准备好认识“它”的时候,就进入小孩的灵心,就会带来破坏的力量。有的妈妈也告诉我,小小孩看见可怕的画面就会哭起来,而那些“自我意识”刚进入身体的小孩,“魔鬼”就好像是他们自己的一部份,他们往往非常渴望自己就是“魔鬼”,也要扮演“魔鬼”,利用“魔鬼”。这时,要让“魔鬼”从他们灵心消失掉,迎接“天使”神圣的力量,这样,他们刚刚发现的“自我”才会更强大,发展成人性的自我,而对于“人”的理解,又会带来教育的不同做法。这也算是人生中第一次“魔鬼”与“天使”的较量。
有人可能觉得正好使小孩通过故事中表现的真理,引导小孩追求真、善、美。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对于0-7岁的小孩不是通过邪恶与神圣的斗争来认识的,而是通过模仿。
斗争所带来的意识适合9岁以后“意识”自然出现的小孩,更适合青少年。在这时期,我们理解小孩也要在“丑”的“天使”那里长大,那么就需要教师发挥比丑恶更大的美的精神力量。或者说创造更强的文化。否则,意识带来的痛苦太强,人们就会没有力量。
声音(灵心)与气氛
如果教师利用表情、说话的声音,比如,模仿各种角色等等,来吸引小孩的话,看上去,小孩被吸引了,其实,小孩接受的已经不是故事的最深处的范围。但是,不是说,我们不利用表情、说话的声音,比如,模仿各种角色等等。而是,讲故事的人要灵感到不同的节奏、气氛、真理并用整个我来含蓄的传达出来。我们是在讲故事,而不是在表演。
而故事结束后,要马上让孩子进入画画,只有在这样的做梦状态中,才适合创造。
故事与绘画
孩子们画出来的,也正好是他们感兴趣的,没有印象的部分,也说明不适合小孩。(但也有可能是表达的方面,使小孩没有兴趣。)所以,故事并没有完,在观察完孩子们接受和创作的过程后,才能完善故事。
而色彩就是故事中发挥的气氛。画出的形像是对故事人物及物质世界内在的接受。这就是画(艺术)要对人产生的力量。
而在刚开始有一定意识感受灵心范围的小孩,如果没有受“死”的画的影响,那么他们更能直觉得表现本质中的特点。虽然,普遍人们会觉得他画得甚么都不是。
所以,你也可以观察孩子的画来检验你讲的故事,有没有把孩子带到精神地带。其实,这是你在写故事时有没有自己被感动、在讲故事时有没有感觉到精神作为中心,你与小孩的连接时就因该清楚地知道的。而老师要做的就是让“我”传达出精神世界通过“我”要表达的世界。要让精神中的力量握住孩子的手。
请不要误会的是:“要让精神中的力量握住孩子的手”是一个比喻。事实上是,当我在清楚的感受到这个事实时,我在一本名为《适合人类的教育》这本书上,看到这样的文字:、、、、、、在这个过程中,头只能发挥物质的“反射”功能,胸腹部能发挥物质和灵心感情的功能,而四肢则能发挥物质、灵心和接受精神的功能。能接受外界精神的四肢最不像动物,因为它们是从“给”和“接受”的功能形成的。可是人的头是从动物中发展出来的。学校培养的头的智力才能没有包括接受精神的、、、、、、我就知道我了解到的不是来源于我的想像。
故事作为手段在活动中要作的分析
在孩子经历了昨天的活动过后,再通过在睡眠中自由的灵心与精神世界的交流,孩子就获得了一种不单是在物质范围内得到的印象。就好象在白天经历了太多印象之后,我们就想睡觉,在醒来的时候,就有了一种自由的认识的能力。
如果,在孩子正在感受或者感受过后,就分析,孩子就会很累。因为,感受是往灵心内的,而分析是要进入生活的。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就让小孩感觉不到安全。即使小孩在当时会参与分析很热烈,那么,越热烈,就意味着把完整的灵心中的感受越表面化越不能发挥将来要根据这些感受进入生活的做法。
而故事结束后,要马上让孩子进入画画,只有在这样的做梦状态中,才适合创造。
所以,即使是在第二天的分析,教师也要注意,什么是要保护的灵心中的种子,这颗种子是要在经历生活过后,在将来发芽的,而不是现在。什么是现在应该让小孩发挥意识的,重要的是,这个得到意识的过程是不是有足够的感受作为基础,这样获得的意识才能使小孩有做事的意志。
例如,问孩子:你们最喜欢“探寻之谷”(故事中的一个片断)里那些人?他们回答:光明。接着问:你喜欢他什么?“她是太阳的孩子”“她有法力”“她帮助别人”“她身上有7色的彩虹”......这样就够了,如果,继续分析说:7色的彩虹象征着什么,什么。那么这道彩虹就失去了灵心中的美和精神中的神秘的力量。
也许最糟糕的是问:你们认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我们应该向谁学习?等等,让小孩去发挥判断。而判断引起的偏见,是建立在这些连老师也说明不了的对错关系上的。
休息和忘却
简单带来安宁,除了故事本身中的精神真理带给孩子灵性中的满足以外,因为简单带来的安宁也让小孩满足,并使得他们无意识地慢慢欣赏美好的那个真正的自己。
有人可能觉得正好使小孩通过故事中表现的真理,引导小孩追求真、善、美。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过,对于0-7岁的小孩不是通过邪恶与神圣的斗争来认识的,而是通过模仿。
斗争所带来的意识适合9岁以后“意识”自然出现的小孩,更适合青少年。在这时期,我们理解小孩也要在“丑”的“天使”那里长大,那么就需要教师发挥比丑恶更大的美的精神力量。或者说创造更强的文化。否则,意识带来的痛苦太强,人们就会没有力量。
声音(灵心)与气氛
如果教师利用表情、说话的声音,比如,模仿各种角色等等,来吸引小孩的话,看上去,小孩被吸引了,其实,小孩接受的已经不是故事的最深处的范围。但是,不是说,我们不利用表情、说话的声音,比如,模仿各种角色等等。而是,讲故事的人要灵感到不同的节奏、气氛、真理并用整个我来含蓄的传达出来。我们是在讲故事,而不是在表演。
而故事结束后,要马上让孩子进入画画,只有在这样的做梦状态中,才适合创造。
故事与绘画
孩子们画出来的,也正好是他们感兴趣的,没有印象的部分,也说明不适合小孩。(但也有可能是表达的方面,使小孩没有兴趣。)所以,故事并没有完,在观察完孩子们接受和创作的过程后,才能完善故事。
而色彩就是故事中发挥的气氛。画出的形像是对故事人物及物质世界内在的接受。这就是画(艺术)要对人产生的力量。
而在刚开始有一定意识感受灵心范围的小孩,如果没有受“死”的画的影响,那么他们更能直觉得表现本质中的特点。虽然,普遍人们会觉得他画得甚么都不是。
所以,你也可以观察孩子的画来检验你讲的故事,有没有把孩子带到精神地带。其实,这是你在写故事时有没有自己被感动、在讲故事时有没有感觉到精神作为中心,你与小孩的连接时就因该清楚地知道的。而老师要做的就是让“我”传达出精神世界通过“我”要表达的世界。要让精神中的力量握住孩子的手。
请不要误会的是:“要让精神中的力量握住孩子的手”是一个比喻。事实上是,当我在清楚的感受到这个事实时,我在一本名为《适合人类的教育》这本书上,看到这样的文字:、、、、、、在这个过程中,头只能发挥物质的“反射”功能,胸腹部能发挥物质和灵心感情的功能,而四肢则能发挥物质、灵心和接受精神的功能。能接受外界精神的四肢最不像动物,因为它们是从“给”和“接受”的功能形成的。可是人的头是从动物中发展出来的。学校培养的头的智力才能没有包括接受精神的、、、、、、我就知道我了解到的不是来源于我的想像。
故事作为手段在活动中要作的分析
在孩子经历了昨天的活动过后,再通过在睡眠中自由的灵心与精神世界的交流,孩子就获得了一种不单是在物质范围内得到的印象。就好象在白天经历了太多印象之后,我们就想睡觉,在醒来的时候,就有了一种自由的认识的能力。
如果,在孩子正在感受或者感受过后,就分析,孩子就会很累。因为,感受是往灵心内的,而分析是要进入生活的。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就让小孩感觉不到安全。即使小孩在当时会参与分析很热烈,那么,越热烈,就意味着把完整的灵心中的感受越表面化越不能发挥将来要根据这些感受进入生活的做法。
而故事结束后,要马上让孩子进入画画,只有在这样的做梦状态中,才适合创造。
所以,即使是在第二天的分析,教师也要注意,什么是要保护的灵心中的种子,这颗种子是要在经历生活过后,在将来发芽的,而不是现在。什么是现在应该让小孩发挥意识的,重要的是,这个得到意识的过程是不是有足够的感受作为基础,这样获得的意识才能使小孩有做事的意志。
例如,问孩子:你们最喜欢“探寻之谷”(故事中的一个片断)里那些人?他们回答:光明。接着问:你喜欢他什么?“她是太阳的孩子”“她有法力”“她帮助别人”“她身上有7色的彩虹”......这样就够了,如果,继续分析说:7色的彩虹象征着什么,什么。那么这道彩虹就失去了灵心中的美和精神中的神秘的力量。
也许最糟糕的是问:你们认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我们应该向谁学习?等等,让小孩去发挥判断。而判断引起的偏见,是建立在这些连老师也说明不了的对错关系上的。
休息和忘却
简单带来安宁,除了故事本身中的精神真理带给孩子灵性中的满足以外,因为简单带来的安宁也让小孩满足,并使得他们无意识地慢慢欣赏美好的那个真正的自己。
在活动结束后歌唱与故事有连接的歌,就可以让小孩在一定的连接中(有道理中)作部分的断开,这样就让小孩得到休息和释放。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